注册 找回密码

口腔医学网

搜索
查看: 1118|回复: 0

固定正畸垂直牵引对咀嚼效率影响的对比研究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9-25 23:08: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摘 要】垂直牵引是Edgewise技术矫治完成阶段用于对牙位进行精细调节的方法之一。本研究通过对14位恒牙期固定正畸患者的矫治前,垂直牵引前、垂直牵引后三组咀嚼效率的对比研究显示:垂直牵引前与矫治前的咀嚼效率比较两者无显著性差异(P>0.05);垂直牵引后与垂直牵引前及矫治前的咀嚼效率比较均有高度显著性差异(P<0.01)。说明垂直牵引对于维护口颌系统正常功能和形态具有必要性和重要性。并探讨了垂直牵引中应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垂直牵引;咀嚼效率;Edgewise;牙尖交错
  正畸治疗追求的目标是平衡、稳定和美观。在我国活动正畸之所以很快被固定正畸所取代,最显著的差别是活动正畸不能有效的控制牙齿做三维移动,缺乏颌间调节机制,因此对面形态及功能的改善均有限。
  固定正畸在矫治的各个时期通过颌内及颌间牵引以获得协调的颌间关系(如Ⅱ类或Ⅲ类牵引);以及矫治结束阶段为获得良好的牙尖交错关系所做的垂直牵引,均对实现正畸的矫治目标意义重大。
材料和方法
  一、研究对象
  14位恒牙期错患者,安氏Ⅰ类8人,安氏Ⅱ类6人,年龄12~30岁,男性4人,女性10人,减数设计5人(拔除4个第一双尖牙)。矫治期5~16个月,平均8个月。
  全部病例均采用Edgewise技术完成,结束阶段均常规使用垂直牵引术,牵引时间3~6周,平均4周。牵引完成后进入保持期。矫治完成的标准:磨牙中性,无间隙,上下牙之间有正确复合复盖关系,曲线及牙轴位正常,呈良好的牙尖交错接触关系。
  二、测试方式
  分别在矫治前,垂直牵引前及垂直牵引后测定其咀嚼效率。
  用花生米做试料,每人每次3克,按正常频率充分咀嚼30秒钟后吐在盛器内,并漱净口内的咀嚼物。用水将吐出的咀嚼物稀释至700ml,充分搅拌1分钟,静置2分钟后,取其上层混悬液放入岛津自动记录紫外分光光度仪(UV—265型,日本)上进行测试,在光谱波长590μm处测定其吸光数字,并自动打印测定结果。
  咀嚼效率较高者,花生米被咀嚼得细,溶液浊度高,光吸收量多,吸光度值的读数大,反之则小。
结果和分析
  矫治前,垂直牵引前及垂直牵引后咀嚼效率比较经方差分析有高度显著性差异(P<0.01)(表1);再经两两样本比较的q检验(表2),结果显示:垂直牵引后与矫治前及垂直牵引前的咀嚼效率有高度显著性差异(P<0.01)。说明垂直牵引可显著的提高患者的咀嚼效率;而垂直牵引前与矫治前无显著性意义(P>0.05)。故可以认为,若不经垂直牵引而结束矫治,则矫治完成时对错的咀嚼效率的改善不明显。
表1 矫治前、垂直牵引前、后咀嚼效率的方差分析

编号矫治前垂 直
牵引前垂 直
牵引后FP
11.0320.9571.767
20.5270.6310.730
30.6310.8001.152
41.1750.7891.692
50.7120.6260.890 7.054<0.01
60.6770.8230.878
71.1521.0341.285
80.9570.7560.896
90.9000.8000.870
100.7030.8050.961
110.7190.4280.925
121.0281.0031.302
130.7330.8761.176
140.6680.6590.861
    38.07

表2 三样本均数两两比较的q检验

对比组
A与B两均数之差
A-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B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组数
aq值P
1(牵引后)与3(牵引前)0.3134.920<0.01
1与2(矫治前)0.2724.286<0.01
2与30.0420.635>0.05

讨 论
  固定正畸最突出的特点之一是能在矫治各期适时有效地使用颌内及颌间支抗如常用的Ⅱ类和Ⅲ类牵引来矫治错,改善美观。矫治进入完成阶段时,又可进一步配合垂直牵引对牙位、位做精细调整,以建立上下牙列稳定良好的尖窝锁结关系。
 1. 垂直牵引与咀嚼效率的关系
  接触面积与牙尖交错程度密切相关,本研究证实,通过垂直牵引能够明显地提高咀嚼效率,推测通过垂直牵引能够获得接触良好的牙尖交错关系,咀嚼面积增大,因而增加了咀嚼效率。若缺乏垂直牵引,错患者虽经正畸获得了理想的牙齿对位关系,但并未紧密接触(Tight Occlusion),与原有经磨耗而适应的错相比,其咀嚼效率则无明显改善。这种未做垂直牵引的对位关系可能在保持期或保持期结束后因牙齿的对颌伸长而实现对颌牙齿的紧密接触。但这种不能由人控制的自由的牙齿调位运动,最终的牙排列和纵横的曲线可能是非生理性的或伴随着复发因素,因此对口颌系统的健康不利。
  2. 垂直牵引是稳定的重要因素
  垂直牵引增强了对颌尖牙与窝的紧密接触,因而提高了的稳定性。多数学者认为,尖窝接触是下颌最佳闭位,最稳定;尖嵴接触易造成牙移位;斜面接触不稳定,并可致牙齿移位及神经、肌肉、关节间的不协调,易出现颞颌关节综合征;而尖尖接触是最不稳定的。垂直牵引完成了理想接触的最后调整,因此对于矫治后的稳定,防止复发具有重要意义。
  3. 垂直牵引能够增强维护口颌系统健康、协调的能力
  垂直牵引在的功能运动中完成牙位、颌位及理想的纵横曲线的调整,获得正常的牙轴角和覆覆盖关系,实现美观、协调的理想关系。对颌牙的尖窝接触是ICP稳定的接触部位,即正中位接触,位于正中位上的接触点产生沿牙长轴通过牙体中心的垂直力,有利于的稳定及牙位、神经肌肉及关节三者间的协调一致,以此维护口颌系统的健康。
  4. 垂直牵引时应注意的问题
  垂直牵引方法已有专门论述。垂直牵引虽然重要,但也仅是矫治结束阶段牙位精细调整的辅助方法之一,因此针对性应用十分重要。
  4.1 矫治各期有不同的治疗目标,垂直牵引一般不宜提早进行。否则易干扰主要矫治目标的实现。
  4.2 结束阶段若磨牙未充分调位而遗留较明显的Ⅱ类或Ⅲ类关系,前牙覆盖异常,往往是因支抗设计欠妥,上下牙弓调整不当所致,此时若欲利用伴有Ⅱ类或Ⅲ类矢量关系的多个垂直牵引调整关系应特别慎重,尤其对于发育完成的成人。因牙位的调整,常会伴随下颌及关节的适应性移位,可能会导致位、肌位、关节位的不一致,有形成“双重”的危险。
  4.3 强调垂直牵引前上下牙纠正应已具备基本的尖窝对位关系,以利于垂直牵引主要行使垂直向的精细调整。因此,矫治完成阶段应获得Ⅰ类关系或交错关系。用粗硬的上下对称完成弓丝整理牙弓后再行垂直牵引,若上下牙弓覆盖过小,则不利于做垂直牵引。
  4.4 安氏Ⅲ类错,由于Ⅲ类牵引的作用,常可致上前牙的唇倾和下前牙的舌倾,即使做方丝控根也难完全避免,结果常造成前牙区的不接触,利用垂直牵引不仅能竖直倾斜的前牙以建立稳定的前牙接触关系,也可适当地加深覆以防止复发。对于Ⅰ、Ⅱ类错病例,矫治结束时前牙区是否做垂直牵引,则应视前牙的覆盖关系及接触状况而定。
  4.5 开病例前牙区的垂直牵引是许多医生经常选用的建手段,由于开形成机制的复杂性,如后牙槽或颌体过高所致的开,垂直牵引常是不利的,故不提倡早期进行垂直牵引。
  4.6 对于磨牙为基本中性的不拔牙病例,在矫治后期利用垂直牵引调整理想位及曲线较易实现。对于拔牙病例,关闭拔牙间隙时即使做了打开咬的处理,但由于前牙做钟摆运动内收,将会使spee’s曲线加深,补偿曲线反向的趋势。常可致双尖牙区无接触或形成局部小开。若不调整,咬应力将过多地集中于前牙区,造成创伤和复发,相应的弓丝处理及垂直牵引就显得尤为重要。就调整和维持曲线及关系而言,滑动法关闭间隙后辅以垂直牵引似比关闭曲法更具优点。
  综上所述,垂直牵引是在矫治完成阶段上下牙弓间业已存在基本的交错对位关系的前提之下的一种辅助方法,通过精细调整,获得牙尖交错,以提高咀嚼效率,维护口颌系统形态和功能的协调一致,有利于美观和健康。
作者单位:刘进(儿童医院口腔科 深圳,518000)
赵心臣(湖北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
参 考 文 献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蜀ICP备2022008020号-2|手机版|小黑屋|口腔医学网

GMT+8, 2024-5-3 06:49 , Processed in 0.044404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