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趣 发表于 2011-9-27 21:39:25

改良三联别针簧在替牙期儿童前牙错合畸形矫治中的应用





三联别针簧矫治器是一种片段弓固定矫治器,形同M型,类似于钉管装置。用于矫治上恒中切牙外翻的牙颌畸形。原设计者采用圆丝弯制三联别针簧、配套固位横管粘结在上中切牙牙冠唇面。其圆丝与圆管的接触是一种点状接触,稳定性能较差,并且不能对牙齿移动进行三维控制。
1998年以来,笔者参照有关文献,依据方丝弓矫治技术常规于两上中切牙唇面粘结方丝弓托槽,采用0.018〃~0.025〃的不锈钢方丝,按三联别针簧制作要点进行改良制作,有三种设计。一、闭隙型三联别针簧;二、扭转型三联别针簧;三、变异型三联别针簧。其制作要求基本一致,用梯型钳或细丝钳弯制其横臂、纵臂、斜臂及三个簧圈,簧圈直径2.5mm,纵臂与牙冠等长,上簧圈离前庭沟底约1~2mm中簧圈让开唇系带。三联别针簧加力后横臂结扎于方丝弓托槽上。
经上改良,其适应症范围扩大,对牙齿移动的控制更为精确,疗效提高。从1998.12~2006.2,五年期间 笔者共矫治86例患者,均获得成功。现分别介绍如下: 三联别针簧矫治病例图片(图1、图2)
        
一、关闭中切牙间隙 根据上切牙区牙弓形态,左侧横臂、纵臂及斜臂所构成平面与右侧横臂、纵臂及斜臂所构成平面成近180度钝角。对称地调节左侧及右侧斜臂与纵臂的夹角及斜臂间的夹角,使两纵臂间距小于两侧中切牙托槽远中缘间距1.5mm:将左侧及右侧横臂游离端打磨圆钝并略弯向舌侧,以防刺伤唇粘膜。
将三联别针簧纵臂略张开使横臂压入托槽槽沟并结扎,利用三联别针簧弹力可对称移动上中切牙向近中以关闭间隙,同时有控根作用,对称近中移动切牙牙根。亦可将上簧圈改制成闭隙型圈,利用其回缩弹力关闭中切牙间隙。一般两个星期加力一次,直至间隙关闭。
二、扭转牙的矫治 三联别针簧矫治器是通过簧的两横臂的预扭转成与牙扭转方向相反的一定角度,当两横臂固定于A1B1唇面的托槽槽沟后,簧体产生形变,两臂互为支抗,产生一定的扭力,而达到纠正扭转牙的目的。改良后的三联别针簧,其横臂直接结扎于托槽槽沟内,较横臂插入圆管内操作简单方便,方丝的矩形横臂与矩形托槽槽沟密切贴合,不会产生转动,从而也不会压迫软组织,每次加力横臂的扭角以10度左右为宜,1~2周加力一次,直至扭转牙矫正。
三、个别前牙反合的矫正 适用于个别切牙反合的矫治,一侧中切牙反合,可将三联别针簧患侧横臂略抬高1~2mm,扎入方丝弓托槽槽沟,利用交互支抗,打开锁结,矫正反合。根据治疗需要可将朝唇侧或合向移动,以保持矫正后的稳定。矫治完毕用节段方丝扎入两切牙托槽槽沟中固定、保持。若同时伴有侧切牙反合的病例,可以在纵臂的远中焊小别针附簧进行矫正。不过该附簧的横臂游离端改为向近中,侧切牙的唇面应粘贴方丝弓托槽,以便小别针附簧的横臂入槽结扎。可酌情向唇侧加力以纠正侧切牙反牙合,并排齐中侧切牙。若间隙不足者,需在三联别针簧纵臂上焊推簧,以开拓间隙,便于反合牙矫正后排入牙列。
讨 论
三联别针簧矫治器经采用矩形不锈钢丝弯制并与方丝弓托槽有机结合后,其矫治效果得到提高,适应症范围扩大,患者适用于替牙列的早期。因此期扭转的恒中切牙与恒侧切牙之间多数均有间隙存在,拥挤者少见,它只安装于两中切牙牙冠唇面,不涉及整个牙弓,不需要后牙做支抗,所以不妨碍儿童颌骨的正常发育。三联别针簧在扭正牙根尖未完全形成的外翻牙时,对错位牙根尖发育无影响;经治疗后的中切牙根尖发育无异常,牙周组织正常。所以该矫治器也适用于牙根已形成1/2~2/3以上的转位恒切牙。
如果替牙列期的中切牙外翻不进行治疗,等到恒牙列期牙颌发育完成后再进行矫治,则侧切牙与中切牙多已形成拥挤错合畸形,增加了治疗的难度。这是因为生长发育过程中,牙齿向近中移动的结果。此外,上中切牙的近中舌向扭转,还会使下颌后退呈远中合关系或下前牙舌移位。对于个别反合牙的患者,其牙合的上下切牙的锁结关系除影响下颌骨的前伸运动和颌骨的发育,影响磨牙的碾磨食物功能,久而久之还会造成牙体的磨损,甚至露髓导致牙髓根尖的病变。对预期可造成牙体切割磨损的个别反合牙的患者应提倡早期矫治。
本文关键词:正畸治疗方法 正畸矫正技术 常见畸形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改良三联别针簧在替牙期儿童前牙错合畸形矫治中的应用